关于“类太阳(Sun-Like)”恒星的探讨
关于“类太阳(Sun-Like)”恒星的探讨
作者:Paul Gilster | 2025年4月8日 | Exoplanetary Science | 5 条评论
小时候,我就开始着迷于行星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想法,因为我意识到我们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彼此之间是多么的不同。 显然,除了地球之外,太阳周围的任何行星上都没有文明。 但是,如果半人马座α星有行星,那么也许其中一个行星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大致相同。 这意味着气候温和,有液态水,而且谁知道呢,可能存在着繁荣的智慧生物文化。 这就是我青少年时的想法,但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
半人马座α星是类太阳恒星吗?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 当我开始阅读天文学书籍并意识到这个系统有多么复杂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里有两颗甚至可能是三颗恒星(取决于你如何看待比邻星)。 “类太阳”似乎意味着一颗具有稳定轨道的单星,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半人马座A星和B星这样靠近的两颗恒星会扰乱任何试图在那里形成的行星。 后来我们了解到,围绕这两颗恒星,以及在宜居带中,稳定的轨道确实是可能的(我仍然收到人们的电子邮件说不可能存在这样的轨道,但他们错了)。
那么,“类太阳”这个术语到底有多宽泛呢? 一本教科书告诉我,半人马座A星是类太阳恒星,而半人马座B星有时也被这样描述,有时则不是。 我认为一旦我了解了足够多的天文术语,这种困惑就会消失,但是如果你今天查看科学论文,你会发现这个术语仍然具有灵活性。 问题在于,当我们从论文进入大众媒体时,“类太阳”这个术语就开始失去其定义。
图片: 年轻的K型恒星周围行星系统的直接图像,该恒星距离我们约300光年,被称为TYC 8998-760-1。 新闻稿将其描述为类太阳恒星,从而引发了我们如何定义该术语的问题。 图片来源:ESO。
G型恒星是太阳所属的类别,其寿命约为100亿年,如果我们稍微扩展一下其参数,我们可以纳入质量与太阳质量接近的恒星——可能在太阳质量的0.8到1.1倍之间——并且温度范围相同——5300到6000K。 严格来说,那么,属于K型恒星的半人马座B星就不符合类太阳恒星的定义,尽管K型恒星似乎是宜居世界的好选择。 它们的质量较小(太阳质量的0.45到0.8倍),温度较低(3900到5300K),而且它们的颜色比黄色更偏橙色,并且它们的寿命比太阳更长,这在天体生物学方面是一个吉兆。
因此,在讨论宜居行星可能围绕哪种类型的恒星运行时,我们不想过于教条,但我们确实需要注意我们的定义,因为我在许多不同的上下文中都看到了“类太阳”这个术语。 当我看到诸如“每个类太阳恒星周围都有一颗地球级的行星”这样的说法时,我不得不问我们是在谈论G型恒星还是其他类型的恒星。 因为一些科学家将“类太阳”扩展到不仅包括G型和K型,还包括F型恒星。 为什么要这样做? 像太阳一样,这些恒星的寿命也很长。 F型恒星比太阳更热、质量更大,但像G型和K型恒星一样,它们也很稳定。 因此,一些研究认为“类太阳”意味着所有FGK型恒星。
一些例子。“COROT发现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是一篇新闻稿的标题,该新闻稿描述了一颗比太阳质量稍大的恒星。 因此,这里的比较是针对G型恒星的。“天文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新行星”描述了一颗围绕F型恒星运行的行星,因此我们处于FGK的范畴。“ESO望远镜捕获了有史以来第一张类太阳恒星周围的多行星系统图像”描述了一颗围绕TYC 8998-760-1(一颗K型矮星)运行的行星。
因此,这里是有方法的,但是当信息从学术界(和天文台)转移到媒体时,这一点并不总是明确。 那些使用“类太阳”来表示主序带上所有恒星的论文进一步混淆了这一概念。 这涵盖了OBAFGKM恒星的整个范围。 这是一种罕见的用法,但这里也有一定的逻辑。 如果你正在寻找宜居行星,那么很明显,处于其生命中最稳定阶段的恒星是值得检查的,它们燃烧氢气来产生能量。 这里没有棕矮星,但是这个类别确实包含了M型恒星,而关于这类恒星是否能够支持生命,目前还没有定论。 它们占据了星系中绝大多数的恒星。
因此,如果我们谈论的是氢燃烧,那么主序带涵盖了从热蓝星到冷红矮星的所有恒星。 结束氢燃烧后,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就开始了,例如产生太阳有一天会变成的那种白矮星。 论文的上下文通常会清楚地表明它正在使用“类太阳”的哪三种解释中的哪一种,但是当处理F、G和K型恒星的广泛范围时,尤其是在新闻稿中,明确该术语的含义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所有这些对于公众对系外行星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它极大地影响了数字。 人们认为G型恒星约占银河系恒星的7%,而K型恒星约占12%,M型矮星则高达恒星总数的80%。 因此,说“每个类太阳恒星周围都有一颗地球级行星”可能意味着“银河系中约7%的恒星周围”。 或者,如果我们指的是FGK主星,那么它可能意味着“银河系中约22%的恒星周围”。
如果我们包括红矮星,那么它可能意味着“星系中约95%的恒星”,不包括演化的、非主序带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和红巨星。 一切都取决于术语是如何定义的。 我一直收到关于这方面的电子邮件。 我的同事Andrew Le Page像我一样对术语的使用非常严格,他最尖锐的评论是针对对“宜居”一词的过于简单的使用。
因此,在这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中,我们必须小心。 系外行星研究人员意识到需要仔细确定“类太阳”的含义。 然而,公众对系外行星的兴趣日益增长意味着,在新闻稿等公开场合,科学家需要澄清他们所谈论的内容。 这与“类地”一词如此模棱两可的原因相同。 一颗质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 一颗岩石行星而不是气态行星? 一颗位于其恒星宜居带中的行星? 一颗轨道极度椭圆,进出F型主星宜居带的行星是类地行星吗?
让我们注意我们的术语,这样我们就不会混淆所有不从事系外行星全职研究的人。 专业期刊和网站、报纸等公共场所之间的界面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影响资金,而在今天的气候下,这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问题。 困惑的公众不太可能支持他们不了解的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