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工程异常研究 (Princeton Engineering Anomalies Research, 2010)
普林斯顿工程异常研究 (Princeton Engineering Anomalies Research)
对意识相关物理现象的科学研究
理论模型 图片
心-物显现的模块化模型 (Modular Model of Mind-Matter Manifestations, M5)。 点击放大.
传感器、过滤器与现实的源头 (Sensors, Filters, and the Source of Reality)。 点击放大.
理论模型
I. 理论模型
近三十年的密集实验表明,在 PEAR 研究中出现的异常物理现象是有效的,并且与意图、意义、共鸣和不确定性等主观变量显着相关。 这些结果与已建立的物理和心理学假设的明显不一致,对开发新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以便与经验数据进行建设性对话。 但是,由于当代的科学方法在其对现实的机械表征中几乎没有为主观相关性留下空间,因此,我们所知的科学要么必须将自己排除在对此类现象的研究之外(即使它们会引发客观上可观察到的物理效应),要么必须拓宽其方法论和概念词汇,以某种系统的方式来拥抱主观体验。
操作者意图和与手头任务的情感共鸣的主要重要性,以及数据中明显的操作者特定结构,传统学习模式的缺失,以及缺乏明确的时空依赖性,都清楚地表明,对现有物理或心理学框架的直接应用或细微修改都是不够的。 相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经过充分扩展的科学现实模型,该模型允许意识在建立其对物理世界的体验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的一些出版物详细探讨了这种“主观科学 (Science of the Subjective)”的挑战和注意事项。
其中一个模型已在“[论意识的量子力学,及其在异常现象中的应用 (On the Quantum Mechanics of Consciousness, With Application to Anomalous Phenomena)]”中提出和开发,其主要前提是意识与其环境交换信息、组织信息和解释信息的基本过程,也使其能够偏置概率系统,从而利用其对现实的某种控制。 该模型将所有物理现实模型的基础概念,特别是观测量子力学中的概念,如不确定性原理、互补性、排斥性、不可区分性和波动机械共振,视为意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客观物理环境的内在特征。 在这种观点下,在 PEAR 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成为结合的人/机器和人/人系统的非常正常的期望,并为各种创造性的意识/环境交互打开了大门。
在一种互补的方法中,阐明了一个模块化的概念框架,其中完全绕过了有意识的头脑对可观察的物理过程的直接关注。 相反,提出了一种替代途径,通过调用无意识的头脑和无形的物理机制的内在概率性质,来实现关于原本无法访问的物质过程的异常信息获取或异常影响(参见“[心/物显现的模块化模型 (A Modular Model of Mind/Matter Manifestations)]”)。 对其追求的理论要求包括更好地理解意识和无意识方面之间的对话; 更务实地制定有形和无形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在最深层次上将精神和物质维度融合为不可区分性的令人信服的表示。
我们曾尝试以复向量数组的形式来初步表示后一种“潜意识种子空间 (subliminal seed space)”,该数组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其交互作用的先客观和先主观方面([M*: M5 潜意识种子机制的向量表示 (M*: Vect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Subliminal Seed Regime of M5)])。 基本的代数论证预测,涌现的意识体验与相应的有形事件之间的异常相关程度仅取决于这些相互作用向量的对齐,即取决于其各个“硬”坐标和“软”坐标的比率的对应关系。 反过来,这表明了一种基于需求、愿望、共同目的或个人共鸣的潜意识对齐策略,这与我们的经验一致。
在另一种密切相关的方法中,题为“[传感器、过滤器与现实的源头 (Sensors, Filters, and the Source of Reality)]”,我们谈到需要将意识的主观能力提升到与更客观的物理感官互补的地位,同时认识到两者的双向能力,从而可以在思想与其最终源头之间建立共振的沟通渠道,从而超越传统的信息处理。 调整这些通道以放大这种信息创建的关键要素是对它们施加的生理和心理过滤器,其中一些可以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注意来增强或改变。
尽管此数组中的特定模型中提出的概念和机制可能看起来有些不同,但它们更大的价值可能在于识别在所有模型中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出现的某些共同问题。 总而言之,它们可以为全面的“主观科学 (science of the subjective)”提供一个全面的概念框架,有一天可以支持对人类经验的完整全景的更根本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