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鸽哨 (The Pigeon Whistle) (2019)
The Pigeon Whistle: A Defining Sound of Old Beijing
2019-11-29 16:01:00 Source:China Today Author:JIAO FENG
如果你看过以老北京为背景的电影,很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群鸽子飞过四合院,发出一种独特的、和谐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当地居民回忆老北京时最先想到的。正如一句关于北京的谚语所说,在北京,你可以找到“豆汁儿、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和鸽哨”。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视觉和听觉标志,而“老北京的声音”就是鸽哨。
鸽哨(也称为鸽铃)是系在鸽子尾巴上的哨子,当鸽子飞行时,空气流过哨子会产生和谐的声音。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北京居民喜欢养鸽子,并每天让它们在天空中翱翔。无论是春风拂面的晴朗早晨,还是深秋的无云天气,人们总能看到一群鸽子在天空中飞翔,并听到它们飞行时发出的优美声音。因此,鸽哨声已成为北京的象征之一,被京剧大师梅兰芳誉为“天空交响乐”。直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鸽子市场还非常活跃,人们也可以在许多庙会上购买鸽子。
北京鸽哨系在鸽子的尾羽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进步,北京养鸽子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鸽子飞翔及其伴随的和谐声音也变得越来越罕见。今天的鸽哨已成为收藏品和对过去的记忆。2014年,北京鸽哨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追溯历史
鸽哨制作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北宋时期(960-1127),有记载表明西夏军队在攻击宋军时曾使用鸽哨作为军事信号。到了南宋时期(1127-1279),鸽哨已经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后来,在清朝初期(1644-1911),国家享受了一段和平时期。在此期间,八旗的士兵驻扎在北京,没有被动员参加战役,并且从国家获得了金钱和粮食的补贴,因此有很多闲暇时间。于是,他们开始发展各种爱好,包括养鸟、养鱼和养蟋蟀。他们在爱好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完善它们,很快这些精致的技巧和爱好就成为主流。
例如,对于那些养鸽子的人来说,除了关注血统和外观外,他们还在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中鸽哨就是一部分。养鸽子戴哨子成为一种趋势,由此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鸽哨。制作哨子的技术变得更加精湛,哨子发出的声音也变得更加优美——最终,这些哨子本身就成了一种“玩具”,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鸽哨文化。
传统上,北京人将养鸽子的任务称为“遛鸽子”。原因是每天两次,一次在早上,一次在晚上,鸽子的主人会放飞鸽子,让它们在自己家上方的开阔空中自由地盘旋,越飞越高,直到它们触及云端。鸽子的咕咕叫声,加上风吹过哨子的声音,以及路人转过头来想看看这天籁之音是从哪里传来的,都给养鸽人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北京鸽哨有四种类型:葫芦型、管型、排型和组合型。
不同种类的鸽子使用不同种类的哨子,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声音。带着不同款式的哨子,每一群鸽子都“演奏”着优美的和声,仿佛它们是在天空中表演的鸟类交响乐。当鸽子以均匀的队形向右飞然后向左飞时,鸽子发出的节奏尤其清晰。鸽子哨音最好听、鸽哨数量最多的人会受到其他养鸽人的羡慕。
各种风格和流派
鸽哨通常由竹子或葫芦制成。将竹竿或葫芦挖空,然后在顶部安装一块雕刻好的竹片,并开一个孔让空气通过。有些鸽哨有多个孔,以便在鸽子在天空中来回飞行时产生更饱满的声音和不同的共鸣。
北京鸽哨根据其形状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葫芦型——用圆形葫芦制成的哨子;管型——用一排排列的芦苇管或竹管制成的哨子;排型——用多排排列的管子连接到用作底座的平台上制成的哨子;组合型——用葫芦和许多管子组合制成的哨子。这些不同种类的鸽哨会产生不同种类的声音。例如,管型哨子会发出更清脆的声音,而葫芦型哨子发出的声音更深沉。此外,哨子之间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即每个哨子之间的音高差异,无论是大二度还是小三度。这样,哨子发出的声音才是和谐的。考虑到鸽子在飞行时将哨子背在背上,每个哨子的材料必须薄如纸,轻如羽毛。即使是涂有漆的大型哨子,重量也不超过八克。
制作哨子的过程包括几个步骤:设计、选材、挖、劈、合、粘、磨、最后上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最简单的鸽哨需要整整两天才能完成,而更复杂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鸽哨最重要的部分是它发出的声音。微型鸽哨必须具有和谐的音调,并且能够以清晰而优美的方式产生声音。这需要仔细的设计以及工匠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动力的打磨和成型。
当哨子准备好系在鸽子上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细节需要注意。主人选择鸽子尾巴四根中心羽毛的根部,然后用棉线将哨子系在距离鸽子后部约一厘米的羽毛上。哨子的开口应朝前,哨子的后部应放置在四根中心羽毛的中心间隙中。通过这样做,哨子的口部悬挂在尾羽下方,并用钢丝牢固地固定。由于哨子口嵌入在鸽子尾羽的间隙中,因此无论鸽子在空中移动多少,臀部和棉线都可以防止其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宝同。
早在过去,每个制作鸽哨的工匠都会在哨子上刻上自己名字的字样,就像书法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上盖上自己的名字一样。清朝时期,著名的四位哨子工匠的名字分别是:惠、永(永老)、兴、明。后来在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除了永小之外,还有其他工匠的名字是:祥(周春泉)、文(陶作雯)和鸿(吴玉通)。这些艺术家的总称是鸽哨的“八大名家”。
尽管北京鸽哨很受欢迎,因为材料价格低廉,而且大多数人将这种工艺视为个人享受的消遣,但著名的工匠并没有收徒弟来传授他们的技艺。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摸索如何制作哨子。因此,随着将养鸽子作为爱好的人减少,知道制作鸽哨技巧的人数也在减少。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制作高质量的鸽哨,这导致这项工艺濒临失传。
保护鸽哨
张宝同是一位70岁的老先生,住在北京西城区宣武门,曾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人士。但由于一次巧合,他成为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承人。
在张宝同的童年时期,他是北京四大著名哨子匠之一陶作雯的邻居,与他住在同一个院子里。陶作雯没有妻子或孩子,独自生活。在他晚年开始衰老时,陶作雯由张家人照顾直到去世。
带有“文”字样的哨子的特点是上部呈圆形,线条流畅,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并且重量轻,便于鸽子在飞行时携带。此外,做工非常精致。陶作雯将竹片拼接在一起,使其看起来像剥了皮的橘子。甚至每个花瓣尖端簇的底部都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张宝同在童年时期花了很多时间在陶作雯身边。大约七岁时,他开始模仿陶作雯的作品,然后在11岁时,他开始正式学习制作鸽哨。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宝同掌握了制作鸽哨的所有技巧。养鸽子和制作哨子只是他业余时间喜欢做的一项个人爱好,但很快它就成为他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
陶作雯去世后,带有他“文”字样的鸽哨成为鸽哨爱好者中罕见的收藏品。有一天,一位文物专家王世襄为了找到另一个带有“文”字样的鸽哨来搭配他的鸽哨收藏,结识了张宝同。最终,张宝同为他制作了一个新的哨子,与他已经拥有的哨子非常相似,以至于他自己都很难区分它们。不久之后,王世襄访问了美国,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当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其与他们收藏的其他来自北京的带有“永”和“祥”字样的鸽哨进行比较时,发现他的作品质量相当。
除了传承鸽哨的传统工艺外,张宝同还创造了一些新的哨子款式。他开始首次使用核桃壳作为材料,扩大了制作鸽哨的材料范围。在王世襄的一篇文章中,他将张宝同描述为一位在“文”字风格的基础上对鸽哨进行创新的艺术家,因此,除了过去著名的八位鸽哨艺术家之外,他还“创造了一种‘同’字风格的鸽哨,这个头衔他当之无愧”。
所有这些赞扬和赞美都极大地鼓舞了张宝同,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传承北京独特的鸽哨制作技艺。为此,他打破了过去鸽哨工匠的传统,先后招收了两名学徒。现在,在张宝同的指导下,这两名学徒已经学会了制作鸽哨的技巧,并且也招收了自己的学徒。因此,“文”字风格的鸽哨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
今天,摩天大楼已经取代了老北京传统的带庭院的四合院,使得环境不适合养鸽子,缺乏鸽子移动所需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鸽子飞过北京的交响乐般的经典声音正慢慢地退回到逝去的岁月中。幸运的是,北京在2012年开设了第一家声音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保存着以声音记录的老北京历史和记忆,这些声音已经或正在消失,在这些老声音中,也有鸽哨发出的声音。